智能手机上越来越强的隐私功能,其实非常可悲(手机隐私功能有什么用)

对于一台电脑来说,如何才能确保其面对病毒、木马、黑客攻击、以及其他各种各样潜在隐患的情况下,依然能够保持“绝对的安全无虞”?

安装最新、最强的正版杀毒和防火墙软件,且时刻保持正常的运作和更新,这样就足够了吗?其实有诸多经验教训告诉我们,任何的“杀毒软件”都不能确保电脑100%的安全,它们会被攻破,会被误操作所关闭,甚至本身还有出错、误杀导致出现故障的可能性。

那么使用特殊的、带有安全加密功能的处理器、内存和磁盘,甚至加装某些“企业级”、“服务器级”的硬件防护卡,对整个电脑的内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全程加密,这样是否又足够安全呢?

不得不说,硬件安全特性在理论上,的确比单纯的、基于安全软件的防护要更靠谱一点,毕竟它们自身出故障的概率,是要比软件小得多的。但许多案例同样告诉我们——即便是哪些不差钱的“头部大厂”,也依然架不住会有员工使用“123456”这样的简单密码,从而导致所有硬件安全防护措施全部白费的情况。

没错,无论“最强的安全软件”、还是“最先进的加密硬件”,其实都不可能保证100%的数据安全。毕竟很多时候操作者的粗心大意、错误判断,或是对安全常规范的漠视(甚至有意忽略),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终原因。

一台不兼容任何现代代码和网络的老电脑,某种程度上才是最安全的计算平台

正因为如此,“最安全的电脑”其实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。事实上,只要有了解过“军工PC”或“航天计算机”就会发现,它们的“安全措施”其实相当单纯。那就是只要电脑本身永不联网,就不会被网络攻击;只要电脑完全不使用通用的接口和存储设备(比如U盘),就不可能被偷窃数据;只要电脑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使用那些完全不主流、甚至完全无法运行当前主流代码的软硬件架构,自然也就相当于具备了对所有病毒、木马的“天然免疫力”了。

很显然,这样的“安全措施”注定了这类电脑是必然不太可能“好用”。当然,考虑到产品定位和使用环境,这大概不是什么问题。

但如果类似的情况,发生在大家日常必备、普普通通的智能手机上呢?

2022年7月初,苹果方面向参与测试的用户推送了iOS 16的第三个开发者预览版本。在这个版本当中,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改变就在于新加入的“锁定模式(Lockdown Mode)”功能。

何谓“锁定模式”?根据目前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,它是苹果为用户提供的一种“极端且可选的安全防护机制”。在开启这个模式后,iPhone将会:

1.不再解析短信里的附件(比如彩信里的图片会变得不显示),所有短信里的网页链接都将被禁用;

2.浏览器不再自动运行Java代码,大量网页的交互功能都会失效;

3.所有来自陌生人的FaceTime通话都会被自动拦截,除非机主此前主动拨打过该联系人;

4.当手机处于锁屏状态时,会自动屏蔽所有外接设备,包括但不限于外接U盘或是连接电脑;

5.禁用系统“描述性文件”功能。

可以说,苹果的这套“锁定模式”几乎涵盖了对各种主流手机病毒、黑客工具、监控系统的“绝对防御”。这包括但不限于恶意短信、钓鱼网页、FaceTime诈骗、带有恶意软件的电脑或充电宝,甚至是来自内网的系统管控。

但大家也别急着欢呼,因为苹果已经说得非常清楚,在开启“锁定模式”后,手机的许多功能、特别是第三方应用的运行都可能出现异常。换句话来说,它虽然非常安全,但却是以牺牲设备实用性为代价的,因此只适用于那些“认为自己已经遭遇黑客入侵或监控”的用户。

有意思的是,其实在系统中提供类似“超严格隐私防护”功能的厂商并不只有苹果。比如在安卓阵营,大家熟悉的MIUI系统其实也有一个名为“隐身模式”的功能。

打开“隐身模式”后,MIUI会关掉所有应用访问麦克风、定位信息和相机的权限。也就是说,此时手机的相机和GPS就相当于直接“被锁死”,麦克风也会变得仅仅只能用来打电话。

不难发现,虽然MIUI的“隐身模式”与iOS 16的“锁定模式”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有一些差异,但两者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。它们都牺牲了手机日常的使用体验,通过“废掉”部分功能来换取极致的隐私保护效果。

那么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而言,这样的功能真的实用吗?我们并不这样认为。但问题就在于,为什么在本应十分重视日常体验的智能手机产品中,会出现这种严重牺牲便利度,以换取严格隐私保护和更高安全性的功能呢?

是因为目前的手机黑客软件、针对用户手机的入侵行为太过猖狂,还是因为无论iOS还是安卓,厂商都已经无法仅仅通过应用商店来阻止恶意软件的入侵呢?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,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都并不在于类似的“严格隐私保护”功能好不好用,而在于它们原本就不应该出现这点上。

毕竟,当智能手机都被逼得不得不通过限制功能、牺牲日常体验才能保护用户时,本身可能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且可悲的信号了。

【本文图片来自网络】

文章来源:搜狐 三易生活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闪电博客-科普知识-常识技巧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http://www.tuosiweiyingxiao.cn/post/1062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@qq.com,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

上一篇 2022-07-10
下一篇 2022-07-10

相关推荐